文章列表
藉由新书《文明的印记: 敦煌艺术》出版之际,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邀请董希文先生之女董一沙、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吴雪杉、中国书店党委书记和董事长张东晓,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李峰等一起探讨董希文先生艺术创作的创新之处以及他给正在探索中的艺术家们的启发。
2024-09-12
邵大箴先生 [1934-2024.7.25]中国著名美术理论家、艺术教育家、艺术家,中共党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先生于2024年7月25日10:56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0岁。邵大箴先生一生秉持“做清白的人,画清白的画,不跟风走。”引领学术正气,为人师表,令人敬重。邵大箴先生生前为推动董希文艺术研究和传播曾多次撰文阐述董希文的艺术精神及学术贡献,其论述对学人始终具有指导意义。今天我们重发...
2024-07-25
120年前,为了反抗英帝国主义的入侵,西藏军民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保家卫国的英雄赞歌。
2024-07-02
董希文,中国杰出的画家、美术教育家。1914年端午生于浙江绍兴,1973年1月8日逝世于北京。他光明磊落的一生中,创作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体现出时代的、民族的、个性的鲜明风貌,充满阳光的气息,清新刚健的艺术语言传达出顽强的生命力。他的《开国大典》《人民英雄纪念碑·武昌起义草图》《春到西藏》《百万雄师过大江》《千年土地翻了身》《苗女赶场》《哈萨克牧羊女》《喜马拉雅山颂》《山歌》等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2024-06-10
董希文画中的儿童:《藏族姐弟》,《芦花小藏民》,《两个西藏小孩》,《穿格子衣服的一沙》,《沙雷像》,《沙贝像》,《一沙像》,《学习》,《小白猪》。
2024-06-01
我们不要把书法、刀法和古旧混同起来,要在书法、刀法本身上下功夫。自立,用力量于书法、刀法。
2024-05-18
尽管那个时代还没有提出艺术现代性的理论问题,而且革命历史画所强调的叙事性特质似乎也不符合一般现代艺术的形式样貌,但这不妨碍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们在现代性意义上进行实质性的艺术探索,并使得革命历史画具有了现代性的艺术内蕴。
2024-04-24
董希文敦煌时期的写生活动,鲜明体现出“艺术传统+时代生活”双规并行、深度融合的践行路径,这种方式不能说全然是“新”的,但董希文在传统的深入上足够彻底,并因较早触及了敦煌宝窟的精髓,呈现出时代引领性;同时,在立足时代生活上也足够彻底,不论是云贵苗区、还是西北戈壁荒漠的视觉呈现,都是他在时代中浸泡、在生活中感悟,并将家国命运与人生际遇充分交织融合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董希文的西北写生,不但拓宽了20世纪
2024-04-16
这幅画是董希文西藏写生中的代表作之一,色彩明快而概括,形象结实而笔法酣畅写意,充分体现了他作品中特有的“不以可变的光为重,而重不变的形”和“不重色彩的光化作用,而重本色”的油画中国风艺术理念。
2024-04-01
这幅“芦花晚会上的藏女”速写,采用松动活泼的笔触,果断的捕捉到光影中一群藏女愉悦的状态,粗犷又准确的寥寥数笔点出她们的盛装配饰和放松的神情,令人感觉到晚会间洋溢着的欢快气氛。在远看只有黑红两色的咫尺小画中见出热闹的大场景。
2024-03-08
父亲去世四十年后,董沙雷踏上从北京去敦煌的旅途。飞机掠过华北平原,进入黄河流域的低空飞行,浩瀚无垠的沙漠和几百公里的荒山隐约可见,董沙雷回忆着父亲董希文曾经画过的那些山河岁月,陷入沉思。
2024-02-18
《春到西藏》 董希文 作于1954年【特刊】纪念中国杰出的画家、美术教育家董希文先生逝世五十周年
2024-02-10
经历战争的漂泊流离、国破人微,经历政治运动的频仍,痴心难改―董希文短短58年的一生,集挚诚与才华、荣誉与挫折、个人艺术追求与国家叙事要求等于一身,他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尽自己之力做到了他所能做到的最好。
2024-02-07
纪念董希文先生逝世五十一周年
我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灯光下,他那全神贯注的背影。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以这种方式告别,就像是在完成他最后的一件作品,也是在完成他自己。他常说:“完完整整的做事,端端正正的做人”。
2024-01-08
水天中先生曾说:“艺术是可以超越功利的。”
今天我们再次刊发水天中先生于四十多年前写就的这篇独具个人观察视角和坦诚客观评述的文章,表达对他深深的敬重和纪念。
2023-12-24
研究所的成立,正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大后方交通阻断,物资缺乏。首先使我们感到困难的是纸必须从四川买来,纸质也很差;至于颜料则更可怜了,连硬化了、变质了的马利广告颜料都成了至宝。
2023-12-04
董希文当年的探索也对我们回望20世纪中国现代艺术在艰辛探索历程中所遭遇的问题、挑战与经验,思考这些问题、挑战和经验对今天的艺术理解、艺术探索可能有怎样的启发,有着特别的意义。
2023-11-17
陈淑光作为新中国美术活动的亲历者,晚年多次接受口述历史的采访工作。2019年和2022年,董希文先生的女儿董一沙曾先后两次陪同中央电视台摄制组拜访多年未见的陈淑光老师,留下亲切而珍贵的影像。
2023-10-05
今天是董希文创作的大型油画《开国大典》在人民日报发表问世七十周年。

当年毛泽东主席看后评价到:”是大国,是中国。我们的画拿到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开国大典》问世七十年来已成为表现新中国的诞生,和中国人民欣欣向荣、奋发图强、对美好新生活向往的名片而深入人心,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她的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成为艺术工作者值得研究的重要作品。
2023-09-27
“在几十年的艺术创作中,我从写实到写意、从具象到抽象、从人物到风景,有过种种追求,但怎样形成自己的风格呢?我自幼面对中国画,曾深深为祖先的“六法”所折服,并深感中国书法之深奥与美妙。在美院学习时,又情有独钟印象派表现手法中的色彩魅力,因之在《京华遗韵》系列作品中,想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表现语言,在西方的印象派和东方文人画之间,在整体的具象表现同局部的点、线、面之间,以轻松流动的音乐旋律来处理画面深沉
2023-09-26
9月15日,“纵浪大化——袁运生与壁画梦”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是袁运生首次在母校举办回顾性大型展览,展出作品80余件。展览的主题“纵浪大化”来自于陶渊明的千古名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也来自于袁运生2011年创作的生平最大幅壁画《纵浪大化》,这幅作品也是本次展览最具分量的核心作品。“纵浪大化”就是袁...
2023-09-20
杰出的画家、美术教育家董希文生前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在自己的证件“特长”一栏中恭敬填写着“教学”一词,在这份他倾注了巨大心血的工作中,始终关注和尊敬的是人的灵魂。
他的格言“完完整整的做事,端端正正的做人”和“一笔下去要负千年重任”。他在最后的日子里还为子女们背汉诗:“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说:“像造一所大房子,一块块砖都放得整整齐齐的,一块块踏踏实实的摆过去,
2023-09-10
董希文的《女青年像》不特意强调“块面体积”的速写式素描,以松动的笔触刻画了一位脸庞结实、目光炯炯,身着高领衣衫,扎着两条带蝴蝶结的粗黑大辫子,五十年代中国女青年形象。
2023-08-14
描绘最繁复的花纹,房屋结构,人物衣着和山石树叶,好的中国画家总是有条有理,从容不迫地以单纯的手法来处理,应该说这是高度的艺术。当然,单纯不单中国艺术有,各民族最高的艺术亦含有,但中国的艺术追求这点更加显著。中国画家尊重美术表现上的单纯,追求单纯,因之在造型上力求单纯。中国画家善于运用水墨和线条做到以很简洁的手法去描写丰富的形象变化。
2023-07-25
——纪念董希文先生诞辰109周年——
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董希文先生,生前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呕心沥血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为中国的美术教育留下了熠熠生辉的印记。
詹建俊先生在与董希文先生共同执教中央美院董希文工作室期间,他们相互理解与尊敬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今天以詹先生的这篇文章来缅怀令我们尊敬的先师们。
2023-06-22
【5·18国际博物馆日】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已于5月5日闭幕,本视频选自展览期间举办的系列讲座第18期,以馈读者回顾研习。
【点击播放视频】张鹏:丝路艺术的五个故事——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辈艺术家们
2023-05-18
以下文章来源于美术杂志社 ,作者《美术》杂志社美术杂志社.1950年创刊,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CSSCI来源期刊,北大中文核心,AMI核心本文选自《边疆、民族与国族建构——20世纪40年代的旅边写生与哈萨克族人的形塑》中的第三章,原载《美术》杂志 2023年第1期。原文摘要:20世纪40年代西行艺术家对边地族群的写生与表达,汇入了现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边疆题材不但是理解中国多族群的独...
2023-05-08
董希文身体力行地探索出一条可以借鉴的艺术道路:对艺术技法的深入钻研,对古今中外不同风格的开放学习,并借由艺术的工作把这些与个体的现实生活和感悟相结合——对董希文而言,他始终保留着艺术家作为人的真诚,对内心自我感受的尊重,艺术感知力的新鲜。
2023-04-04
漫画家詹同老友毕克官在他的漫画选集自序中这样写道:“…事有凑巧,同班里有几位同学也喜欢漫画,尤其是詹同和我的习性爱好更为接近,他还有个'怪癖’:走路用脚踢地——为的是寻找青花瓷片,收集上面类似漫画形象的人物图案。我们显然都有点'不务正业’,因此,素描只能得4分。”这里指的是五十年代初期,我们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时的经历。话说得一点不假,...
2023-03-13
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的“百年辉煌·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名家:油画中国风——董希文百年诞辰纪念展”于2014年12月19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并举行了“董希文与油画中国风”专题研讨会。
现将当年会议记录整理的两个版本一并呈现,相互补充,供读者更详细的了解与会者的发言内容。
2023-03-03
2022年8月,北京民生美术馆举办“敦煌艺术大展”,董希文先生早年在敦煌画的一件长卷大画展出了,是董先生家里的收藏,画的卷尾有“《云南驮马图》民国卅三年十二月稿”的字款。无论对董先生,还是中国现代美术史,或油画民族化的认识,这件长卷大画的披露,都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事。讲起油画的民族化,讲起咱们中国人自己气派和审美...
2023-02-08
CCTV共和国符号                                                  董希文艺术研究与纪事              2023-02-01 09:00发表于北京【视频】《共和国符号》第7集:天安门毛主席画像                       视频详见公众号                                        ...
2023-02-01
CCTV共和国符号 董希文艺术研究与纪事 2023-01-29 09:00发表于北京【视频】《共和国符号》第5集:人民英雄纪念碑                                                          视频详见公众号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字的分量比泰山还重。...
2023-01-29
CCTV美术里的中国  董希文艺术研究与纪事 2023-01-27 09:00发表于北京↓   ↓   ↓【视频】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哈萨克牧羊女》视频详见公众号当他走进莫高窟,在艺术古老的光华中,追寻灵感的钥匙。几何图形,构筑起雪山,向天空展示出晶莹。流动块面,铺展成大地,承托起哈萨克族牧民奔放的喜悦。粗犷边线,勾勒出生活图景,那是哈萨克族牧羊女的美好生活。生机、生命、生活,在画布中常...
2023-01-27
侯先生这篇充满深情的文章以董希文的入党介绍人和党小组长的身份真实记录了在那个激情年代,一个诚实的艺术家是如何为祖国的新生奉献才华,又是如何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因言获罪、蒙冤受屈经受折磨的。
2023-01-17
詹建俊和董希文是亦师亦友的两位先生,他们曾共同执教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董希文工作室(第三工作室)的教学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非常感谢詹先生满怀深情的记录了特殊时期的这一段历史(见链接)。请阅读  詹建俊:董希文先生的“兼收并蓄”和“顺水推舟”以此视频深切缅怀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名誉会长,原董希文工作...
2023-01-12
他在不事张扬的平和外表下有着坚韧的性格,无论顺境或逆境都始终保持着冷静思考的独立人格,他敢为社会担当使命的勇气和“一笔下去负千年重任”的精神,以及谦逊自省、正直不阿、待人友爱的美德都令我们永远深深的怀念、充满敬意。
2023-01-08
侯一民 1930-2023.1.1
李化吉 1931-2022.12.29
钟涵 1929-2023.1.2
邵伟尧 1938-2022.12.26
周令钊 1919-2023.1.3​
2023-01-04
董希文的这幅油画作品,是他在水库工地的现场写生,真实地反应了当年人们蓬勃的劳动热情,不仅是那个理想主义时代的缩影,也承载着他个人的美学观念,正如他曾经写道的那样,“今天,我们要追求的是健康的、乐观主义的、英雄的、光明灿烂的强有力的艺术”。
2022-12-31
董希文的夫人她作为一个女性,自立、自强、自主却从不自以为是。她把平凡变成了非凡,因此她是我们敬佩的榜样。
2022-12-12
通过对1948-1951年3次官方敦煌壁画临摹展览中的董希文作品的检视,从敦煌壁画研究的逆向反证,揭示了董希文在敦煌的多重研究任务,并从事北朝早期壁画的专题研究,他的临摹研究直接关联他的创作。但在数年内历史条件的剧烈变化中,敦煌的...
2022-11-29
这个题目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将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置于中国画、西洋画、摄影、影像等绘画内外的综合媒介环境下来看待其艺术特点,并把这一划时代历史经典之作与围绕开国大典以及新中国形象塑造而构成的整个视觉表达系统联系起来,探寻中国对内对外集中展示自身形象的核心要义。二是从董希文民族化表达所连接的国际网络着眼,厘清其...
2022-10-14
1953年9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董希文的代表作《开国大典》。原作高230cm,长400cm。毛主席称赞这幅油画“有着独特的民族形式”。原作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董希文《开国大典》油画 230x400cm...
2022-10-01
最近由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敦煌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已经在北京拉开帷幕。展览分别以“经典敦煌艺术”、“藏经洞专题”、再现千年石窟艺术的不朽神韵和敦煌学的博大宏阔,以“1940年以来的敦煌艺术手法与精神”展现敦煌艺术的现实活力。展览超过280组件作品。其中,复制洞窟8座,文物级壁画...
2022-09-26
原创 延伸阅读:一张画 | 董希文的《苗民跳月》
2022-09-10
袁运生迄今为止最大规模回顾展“袁运生的历程”于2022年7月5日至10月16日在上海 龙美术馆(西岸馆)主展厅展出,两百多件作品贯穿袁运生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创作,时间跨度长达70年之久。8月7日开幕当天举办了研讨会,袁运生的同学、同道、好友、学者、学生等做了深入的发言。本公众号仅刊登董希文女儿董一沙的发言部分...
2022-08-18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栏目:百万雄师下江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这是毛主席1949年4月下旬所写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第一句。七十多年过去,重读这诗句,自信豪迈之气扑面而来。1959至1960年,画家董希文根据解放军渡过长江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事件,创作了油画《百万雄师下江南》。这幅画作,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如今,透过画面,我们仍能...
2022-08-05
父亲的《自画像》是他在二十几岁身为杭州国立艺专的学生时所画。风格纯朴、坚实,犹如他本人诚恳又严谨。当年被林风眠、李超士先生称赞为“没有一笔俗气”,并挂在教师的展览室里。父亲之后成为了作品丰厚的大家,却始终保持着孜孜不倦年轻的心,他在生命最后的日...
2022-06-19
今年端午是董希文先生诞辰108周年的日子,多年来社会各界对董希文艺术不断做出深入的研究,今天特此刊登“国风境界——纪念董希文诞辰九十五周年写生作品展”的回顾,以示纪念。
2022-06-03
1955年,董希文重走长征路并沿途写生《原始森林下的木材厂》局部:【视频】听中国油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宛少军 解读董希文先生作品《原始森林下的木材厂》,时长03:39国家大剧院与中国油画学会联合主办的“山河交响——中国南方油画山水...
2022-05-18
费正1938年4月生于重庆 祖籍江苏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董希文教授工作室1964年中央美术学院董希文教授工作室研究生毕业1986年赴法国巴黎吕霞光画室学习曾在解放军部队从事美术工作河北画院专职画家、河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22年5月1日 逝世于河北石家庄     费 正 自 述1957年我考入中央美术...
2022-05-04
原创 董希文 董希文艺术研究与纪事 2022-05-01 09:00 发表于北京   五·一节 致敬平凡的劳动者们   董希文 《鼓足干劲》 纸本水粉   1958年(老印刷品翻拍)欢迎关注公众号,查看往期文章董希文艺术研究与纪事介绍董希文艺术(画作与画论)及相关的研究与纪事64篇原创内容公众号除特殊标明外,本公众号内容均为原创编辑制作 如需转载,请联系并注明出处董希文,1914年端午生于浙...
2022-05-01
王伯勋 从《开国大典》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到《红军过草地》[2]问世,董希文迎来了个人艺术生涯中的鼎盛时期。正如侯一民先生在《回忆董希文》一文中所说:“他从一个在敦煌寂寞苦修、谨慎寡言的人变成了一个热烈拥抱生活、激情澎湃的人。……在他春风得意的几年中,他背着画箱,骑着黑马,穿越长征路,以惊人的速度敏锐地捕捉雪山草地给他的一切。他如鱼得水,在天宽地阔的藏区面对解放了的农奴,他激情满怀。”
2022-04-25
清明 董希文 《鹧鸪山下》 木板油画 24x33cm 1955年《鹧鸪山下》局部:
2022-04-05
以下文章来源于美术观察,作者高俊、赵兴红主持人语:本期[时代人物]推介李化吉教授,他的艺术经历了丰富的时代变迁与人生历练,丰厚而动人。他的艺术思想与教学主张发人深思,通过他70年艺术创作实践的回顾与思考,可以对当代艺术家的成长与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阴澍雨、张译丹李化吉 (左) 接受高俊、赵兴红采访李化吉,满族,1931年生于北京。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美术科,1949年后任第二野战军及...
2022-03-29
本文是2022年1月11日杨天歌在激发研究所的讲座分享“抗战时期的西南写生——董希文、庞薰琹、关山月在贵州”的部分讲稿,聚焦了1940年代初的抗战背景下,董希文、关山月与庞薰琹三位先生在贵州(尤其是苗区)的故事和创作
2022-03-07
我们必须有这样的一种气度,吸收了外来的,也可以变为我们自己的。
2022-02-14
董希文艺术研究与纪事祝各位朋友虎年快乐吉祥!
2022-01-31
三十岁时三临《舍身饲虎》 1943 年,董希文29岁时,在陪都重庆参观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在中央图书馆举办的“敦 煌艺术及西北风俗写生展”,考察团团长王子云说:“此次展览, 系代表魏、唐文化遗迹之一部分,石窟所藏之古物及宝贵之壁画,因无人保护,多被摧毁,此次所展览,亦为在敦煌收获之一部分。

而此次展览之意义,则在于提起社会人士对中国固有文化之注视,并提供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以参考。”深为敦煌艺术魅力
2022-01-08
回到北京后,董希文将这次写生稿整理出来,完成了油画作品《千年土地翻了身》,在董希文的笔下,这片土地具有亘古不灭的生命力,承载着藏族人民的希望1950年10月,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西藏昌都冉冉升起。昌都是西藏的东大门,昌都的解放使西藏的百万农奴看到了幸福和自由的曙光。西藏和平解放百万农奴翻身做主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作出战略决策——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在命令中国...
2021-12-31
著名油画家、壁画家、美术教育家刘秉江先生从事美术事业和少数民族美术教育六十载,创作了大批精品画作。他的艺术足迹遍及少数民族地区,尤以新疆题材写生和油画最为突出。他为探索油画民族化和少数民族美术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也是中国现代壁画的泰斗级人物。        本期节目,《我爱书画》栏目组和主持人春妮、著名画家史国良一起,来到84岁高龄的刘秉江先生家...
2021-12-19
简言之,色彩从生活中来,从对象中来。自然本身总是美得很,变化丰富而和谐。不调和的东西,不美的颜色,在光线、空气的影响和相互关系下,也可能成为和谐而美的。自然中许多现象启发我们用色,培养对色彩的美感。只有表现不好才把它搞糟了。即使对色彩很有经验的人,一旦关起门来,绘画上总是很快地走下坡路...
2021-11-22
色彩固然要求丰富,但要分宾主。有的起支配作用,有的起从属作用,而均处于调和统一的调子中。色彩分主从、先后层次,有助于表现内容的主次强弱,还有引人入胜的好处,就像戏剧里的人物出场先后一样,使观众在长时间的看画时印象逐渐加深。有时用色不当,把构图意图中的关系搞乱了,效果适得其反,使人看画时...
2021-11-01
CCTV1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开国大典》高举红旗 欢庆新中国诞生1949年9月21日,北平中南海怀仁堂,群贤毕至,济济一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胜利召开,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重要会议。筹备成立新中国的工作,是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进行的,中国共产党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人民终于成为这个国家的主人。中国将会给世人展现出一场怎样的开国大典呢?“ 当...
2021-10-04
庆 祝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成 立 72 周 年
2021-10-01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天又正逢传统的中秋佳节,在此祝福各位朋友阖家团圆,快乐安康!
2021-09-21
好的油画应该是,远看惊心动魄,近看奥妙无穷。
——董希文教学语录
2021-08-16
我第一次走进他画完这幅画的画室,整个房间是被画作撑满的,整个屋子都给照亮了。就像他自己说的:把复杂的烟火气息转化为胜利的光辉。
2021-08-06
盼望遭受洪水灾难的河南等地人民早日平安!
向处在危难中见义勇为救助他人的人们致敬!
2021-07-26
“像造一所大房子,一块块砖都放得整整齐齐的,一块块踏踏实实的摆过去,阳春布德泽,是要这样光明灿烂的。”——董希文语
2021-07-12
“要使你的画能感动别人,首先你自己要为生活、为蓬蓬勃勃的革命事业、为祖国的壮丽山河所激动。不能想象一个颓废麻木的人画出的画却能激励、鼓舞别人。”
2021-07-01
面对一批来自欧美的学者藏家,我说:“可能你们从来没有听过董希文的名字。但他确实是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我相信董先生对中国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终有一天会被人们理解和承认。
2021-06-25
今年的端午董希文先生107岁了。
在敦煌学已经被人们普遍关注的今天,我们仍能在董先生的这堂讲座中获得独到的新意并对他自己的创作道路有进一步的理解。​
2021-06-14
在这件1955年“长征路线写生”中尺幅不大的小画上,父亲极其罕见地签写了作品的题目、自己的全名以及创作的时间……
2021-06-01
我看过一张董先生60年代在藏区的照片,他穿着棉军装和赤裸上身的藏民合影,那汉子粗犷、豪放,他们身后是壮丽雄浑、色彩鲜明的康藏高原……
2021-05-17
另附:一张文革中对《水乡的记忆》判分之争的揭发材料,及近日修复后《水乡的记忆》画展开幕式上袁运生先生致辞视频
2021-04-27
如果没有走好研究自然这第一步,就想“改造自然”或“创造自然”那是空谈。
2021-04-18
董先生用马蒂斯的话忠告我“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2021-04-03
1958年秋天,在北京西郊后景山模式口的一个小院,中央美术学院的青年学生围坐在一位教授的身旁,相互传递学习着他在敦煌石窟时临摹的手稿,一堂别开生面的壁画课便由此开始了......
2021-03-29
我开始对长期所追求的象牙之塔感到空虚和失望!而被赶出杭州后一路的所见所闻:​泥土和江流、贫穷和挣扎、血腥和眼泪……不断向我扑来,而且往往紧啮着我的心脏。当年我总怨这些无可奈何的客观现实在干扰我们的学习,时时在摧毁我们的象牙之塔…
2021-03-15
任何艺术家风格的形成都有它的缘由和脉络,都不是偶然的。这里我们看到的是董希文先生学生时代的早期习作和草图。在那烽烟四起的抗日战争年代,国立艺专“偏安一隅",同学们在作大量抗日宣传活动的同时,仍坚持潜心学习。
2021-03-01
1949年2月3日,人民解放军举行“北平入城式”。亲身经历的艺术家,用速写、摄影、电影等手段记录了正在发生的事件,传达出全新的视觉体验。​当它成为过去,不曾亲历的人,尝试用不同策略再现它,将其转化为召唤记忆与想象,承载历史与现实的视觉媒介。
2021-02-03
今天我们将这100期推送集结在一起,以此感谢每一位作者和读者,感谢您们热情的关注、参与和支持!您们的贡献是对董希文先生真切的纪念。
2021-01-08
2020年,经历了病痛灾难的人类应该更加懂得珍惜,珍惜自己,珍惜他人,珍惜地球上各种平凡的生命,以善良和慈悲的心迎接来年,迎接2021年。
2020-12-31
先生在色彩的运用上也颇独到,有人贬低为“土油画”,但那是“纯朴乡土”之“土”,土得那样亲切,那样厚实有力。那“土”的价值绝不是抄袭而来的洋腔洋调能所相提并论的。
2020-12-21
形要有感情的形,色也要有感情的色。我们不仅“要用像牛一样的眼睛来看对象”,意思是要从整体着眼,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感情地来看对象,并富于感情地去表现它。
2020-12-07
“创作这幅画时,我极力想画出一种色彩的表情——从而把复杂而昏暗的烟火气息转化为胜利的光辉。”
2020-12-02
这次是父亲第三次深入西藏,一路到达日喀则、江孜、帕里、亚东等真正的牧区,高原的强烈阳光,藏族群众彪悍的性格,尤其是翻了身的农奴脸上透出的历尽沧桑后仍保有的顽强生命力,这一切使父亲受到极大的吸引,也使他压抑多年的情绪在此得到了释放。
2020-11-23
十集纪录片《敦煌》从敦煌的传奇发现讲起,描述了敦煌丰厚的文化宝藏及莫高窟迷人的艺术杰作,诉说了敦煌从繁盛到浩劫的曲折历史,也记叙了几代中国人对敦煌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董希文艺术研究与纪事向您重点推荐第九集。
2020-11-09
胡斌:本文引入“媒介竞争”的概念,试图将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置于中国画、西洋画、摄影、影像等绘画内外的综合媒介环境下来看待其艺术特点,并把这一划时代历史经典之作与围绕开国大典以及新中国形象塑造所构成的整个视觉表达系统联系起来……
2020-10-19
三米多长卷上,夜空繁星灿烂,皎洁的月光下万物生灵和谐相生,美妙如童话世界一般……
2020-09-29
两幅董希文创作于1958年同一时期、同一语境下两种不同风格的作品:《鼓足干劲》和《移山造海——十三陵水库工地》
2020-08-24
这是董希文刚走出校门以后的早期创作,却可以从中看到他对中外艺术传统俱有素养和勇于探索艺术表现力的品性,由此而窥见他要走的创作道路和他所追求的艺术风格。
2020-07-27
洪水使26省市1938万人受灾…令人揪心的同时不由得想到地图上一处处熟悉的地方和在那里生活的人们,衷心希望所有灾区的人们能够战胜险情,平安挺过这次灾难,盼望当洪水退去之后他们的生活能够早日恢复正常!
2020-07-06
​今天端午节是董希文先生的106岁生日,我们刊登去年底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举办的“同门心得”讲座,邀请工作室创建初期的老学生、阔别母校几十年的著名画家刘秉江先生与在校的师生们分享亲身感受,回忆恩师董希文。
2020-06-25
不论是那飘舞着的头巾,还是羊群毡包山峦的描绘,作者都追求稚拙的图案美。
2020-06-15
我们很多人都珍藏着几张儿时的照片,因它记录了生命的过往,当重新翻看它们时好像才发现,孩子们已经长大,大人们去了天堂。而摄影忠实的凝固了不可再来的时光。
2020-06-01
“两年半的漫长岁月,把物质生活压缩到最低,将整个心灵装配到古人的怀抱中去,寂寞的环境与单纯的工作,使我很自然的遗忘了自己是来自何处……”
2020-05-18
《戈壁驼影》既强调了光影,又夸张了光色,其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反映他当时切身体会过的沙漠中漫长的旅途和寂寞的心情。
2020-05-04
“董希文《瀚海》场面伟大,作风纯熟,此种拓荒生活应激起中国有志之青年,知所从事,须知奇取人之膏血乃下等人之所为也。”——徐悲鸿
2020-04-20
今天哀悼那些逝去的,令我们尊敬、爱戴和怀念的人们!愿他们与山河同在!
2020-04-03
“我的这些画,都是在心脏怦怦直跳的情况下,两个小时一气呵成的。”在当时一般的所谓习作与创作之间的界定,对于董先生的作品是难以划分的。
2020-03-16
我们一再反对公式化和概念化的创作倾向,目的是为了使艺术的集中和概括不离开生活的具体状况,使生活的多样性和多面性在作品中得到确切的反映,避免生硬的无力的说教。《春到西藏》使人感到:这种对于建设的歌颂不是空洞的喊叫,而是轻言细语的吟唱。
2020-02-28
向在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搏斗中献出勇气、辛劳、智慧和生命的人们致敬!
2020-02-10
董希文的重要理论文章《绘画的色彩问题》发表于1962年初,距今近60年,文中对几十位中外艺术家的作品做了精彩评析,论述色彩在绘画中的重要性。今天在先生去世祭日重新发表,作为纪念。
2020-01-08
感谢朋友们以往的关注,在新的一年,我们开启了观看【一张画】栏目。
2020-01-01
本期提要:(附董希文教学手稿),五  基本功训练:素描、速写、写生,六  将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理念联系起来,七  不重复自己,要不断发现、不断创造、不断前进,八  谈谈自己……
2019-12-16
本期提要:三、中国画重要的抽象元素——线,四、关于色彩。
2019-12-03
费正先生学术讲座“重温董希文先生的《论油画中国风》”,本期提要:一、关于油画民族化,二、到中国画中去寻找原则
2019-11-19
经历文革,人生最后阶段,与病魔抗争,和子女谈艺术。在被剥夺创作的条件下仍不忘心中的艺术,留下最后的作品。
2019-11-10
创作油画《千年土地翻了身》,发表《绘画的色彩问题》、《<百万雄师渡长江>的一些创作意图》,为人民大会堂西藏厅创作大型油画《喜马拉雅山颂》和《雅鲁藏布江之歌》,经历社教运动……
2019-10-28
一批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的经典画作10月3日起将继续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对公众展出,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无疑是董希文的《开国大典》。
2019-10-02
1956至61年间,他出任中央美院董希文工作室主任、访苏、会见西盖罗斯、经历反右、第三次进藏等。完成《百万雄师过大江》、《红军过草地》等重要创作 ,并连续发表重要理论文章,集中阐述其鲜明的美学思想。
2019-09-19
《历程》原载于《一笔负千年重任——董希文艺术百年回顾》文献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出版。此文相比2009年出版《国风境界——董希文画集》中的年表做了一百多处增补和更正。为想要了解和研究董希文艺术和人生的读者提供了较为详实的历史资料。​
2019-07-16
2019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董希文诞辰105周年,特刊发《董希文的艺术历程》代年表长编,以示纪念。
此文相比2009年出版《国风境界——董希文画集》的年表做了一百多处增补和更正,为想要了解和研究董希文艺术和人生的读者提供了较为详实的历史资料。
2019-06-07
​这两副小神情,没有娇柔,没有造作,有的是直白和坦荡。
​孩子将会长大成人,老人也都曾经是儿童。
纯洁,真诚是人性中的美好。
2019-06-01
费正所走过的道路,是一个诚实的画家在多难的中国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希望之路。我们在经历了政治变更、文化冲击之后,特别是东西方文化在我们自身的交汇和矛盾,以及个人际遇之困惑,尚有人能以独立特行的精神走出一条路来,每一个脚印都是刻骨铭心的……
2019-05-23
“不管你尊崇何种观念,也不管你在探索何种风格学派,艺术家头脑中任何一种思维方式均脱离不了现实生活这个源泉。而速写正是与生活、自然联系的最直接的通道。——刘秉江”
2019-04-28
亨利·摩尔曾经说过:“所有好的艺术都包括了古典和浪漫特质二者,秩序和意外,智慧和幻想,意识和非意识,艺术家性格的二面都必须竭尽其义务,我认为一幅绘画就是从二面始”。
2019-04-01
展览中观众不仅看到了名声在外的艺术家,也看到了许多作品流传不广的艺术家,更有鲜被史论研究论及的名字,当然还有近年被大众重新认识的艺术家……
2019-02-25
董希文先生的杰出贡献,在于他对历史、对民族、对国家、对人民充满感情,对时代的变迁富有敏锐的感受力。董希文在现代中国油画的发展中构建了宽阔的文化视野与崭新的民族美学,更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上拓宽了表现路径,用视觉的形式塑造了时代精神和大国气象。
2019-01-22
父亲生命的火花迸射的那么猛烈,却消失的如此突然。当我一次次重新站在他的画前,享受那湛蓝的天空、洁白的雪山和明澈的湖泊时,清楚地知道:我们曾经拥有他是多么地难得。
2019-01-08
2018年12月9日上午9点17分,当代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本原文化学创始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靳之林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0岁。
2018-12-10
董希文定于现实主义一尊而又不僵守写实的开放包容性教学经验,体现出双百精神对艺术思想的解放,同时也松动着各种艺术束缚与教条的捆绑,这正是他对现实主义油画教学向深入发展最可宝贵的贡献之处。
2018-12-03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艺术界关于绘画、雕塑已经“死亡”的论调越来越尖锐,国内美术界也有一些应声虫。但艺术情感的表达,是人类的本能,再过100年,西方还有没有绘画?我相信肯定还会有。
2018-11-11
“师严道尊——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教学研究展”以“民族风格、中国气派”“构建油画艺术的中国学派”“立足传统、面对当代”三个单元作为叙事结构,脉络清晰地呈现出第三工作室教学的历时展开和创作的广泛维度。
2018-10-29
油画第三工作室自董希文先生开始,始终坚持把油画与中国精神相结合,关注“开放的思想”,兼容并蓄,博采众长……
2018-10-17
这件纸面薄脆发黄,记录着他在西湖生活痕迹的小画却带在了身旁,成为至今能够找到寥寥无几的董希文早期作品之一;那静静的水面上一片柔光,是代表了他对那片温润的故土,对父母、兄妹、亲人们以及在那里结识过的老师、同学们的思念之情吧?
2018-09-24
董希文工作室,即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该工作室由董希文、许幸之、詹建俊、梁运清等先生组建任教,故称四杰。曾于1963年3月9日再次宣布教学大纲,至今已有五十四周年,学生为了纪念这一刻而作。
2018-09-10
毕克官:1962年《美术》杂志出了一期油画专集,我有幸作为美术编辑。当年我在约稿过程中突然说:“董先生,我如果突然问你一个问题,全世界的画你最喜欢哪一张,你能不能回答我?”董先生有那个习惯动作,他那个手很大,大手一摆,“那当然是……”
2018-08-13
20世纪中国画坛最独特的景观莫过于大批画家走向西北,走进敦煌,这些不辞辛劳、远涉流沙的艺术家们在莫高窟临摹壁画,向汉唐美术传统致敬,重返民族艺术之路,成为美术史上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大千面壁|美术诗经|敦煌微笑|花开敦煌|岩彩之路|朝圣敦煌
2018-07-30
在董希文先生生前及身后,许许多多老师、同学、同事、学生、亲友及素不相识的学者和朋友们发表回忆、纪念和评论文章,对他的艺术思想和人格魅力给予了高度、热情、诚恳的关注和肯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进行探讨和研究,体现了大家共同对艺术的一片真诚…
2018-07-02
农历五月初五是董希文的生日,从1914年至今先生104岁了。 在他生前身后,许许多多他的老师同学同事学生亲友及素不相识的朋友们发表纪念和评论文章,对他的艺术思想和人格魅力给予了高度、热情、诚恳的关注和肯定,体现了大家共同对艺术的一片真诚……
2018-06-18
在我许许多多的个人收藏中,有一张照片十分珍贵,那是一张用老式照相机拍摄的两寸见方的黑白照,虽已发黄,但仍很清晰,是我与一位先生的合影,这位先生不是别人,就是除我父亲、丈夫、儿子和周恩来总理之外,第五位对我最具影响力的男人,我的有缘之师……
2018-05-02
他常给我们讲中国古画,也从不排斥西方现代派绘画。他曾经以赞美的口气称赞马蒂斯的色彩可以“枪毙”人,并曾以敦煌壁画和马蒂斯的画作比较,说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敦煌数年,石窟壁画对他长期的熏陶,影响他对色彩产生爱好强烈对比的感情。
2018-04-08
董希文明确提出:“画家是有权利改变对象的,使画面更充分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更集中更充分地表现生活中的美…”他赞同那种尊重自己感觉的作品,从客观规律中比较迅速、深刻地理解对象的规律,并且不会被对象所束缚,不停留在表面上,其绘画性也更强…
2018-03-25
董希文作画的用笔最为值得称道,讲究一笔下去形、质、生命三因素俱备,追求笔笔传神。其风采常常让我想起米芾的书法来,如同风樯阵马,快刀斩乱麻,沉着痛快,爽利无比。然而于精微之处,飞花点叶,笔锋弹跳有声,神圆气足,可以想见作者全神贯注的作画状态…
2018-03-11
我是按董先生常说的“远看惊心动魄、近看奥妙无穷”的原则,其实写实只是一个技法,我这幅《雨后·布朗小丘》实际上是‘象征主义“的,中国画传统画山水,不只是画他所见到的,更是画他心中所感受的、向往的,是可观、可游、可居的。
2018-02-26
他们虽然有着各不相同的性格和艺术方向,但是每个人都用自己风华正茂的生命铸造成新中国美术的传奇……
2018-02-09
他犹如一个元帅,是把大家作为各具特长的战将而训练的,他绝不磨损大家哪怕是一点锐气,总是鼓励大家朝着各自的目标奋力。他给大家准备着各自的营养,从顾闳中、阎立本到波提切利、西盖罗斯。从野兽派、新古典主义到明清绘画、敦煌艺术,循名责实、言必有中…
2018-01-22
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罗曼·罗兰
2018-01-08
今天是父亲董希文逝世四十四周年的日子,谨以此文作为纪念。
2017-12-31
我爱董希文的《哈萨克牧羊女》,因为这幅画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也有浓郁的“绘画味”。
2017-12-12
“他以极大的兴趣观察着同学中出现的个人风格的苗头,……按照每个同学不同的路子把它引向成熟。”
2017-11-28
回顾董希文先生的教学,我们第一批九个学生毕业时确是九个风格,各不相同,彼此的差别拉得也比较开,而且没有一个画法是像董先生的。但在艺术观和创造意识上是像董先生的。
2017-11-14
董希文先生的这篇文章写于1957年,是阐述其鲜明艺术主张的理论代表作,与他的绘画实践相得益彰,60年来接受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
2017-10-31
“一次课堂教学,能否激起学生的激情,产生急于表现的欲望,同只是冷冰冰地面对模特儿无动于衷机械地涂鸦大有不同。”
2017-10-17
《开国大典》作为董希文探索“油画民族化”的代表作之一,创作至今已有65年,今天我们重读当年青年画家在盛誉之下写就的这篇短文,那种朴素真挚的感情、冷静深远的思考,尤其敢于超越自己、对艺术探索永无止境的精神,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新的提示。
2017-10-02
很难把董希文划归哪个主义或哪个派,他既不是“法国派”,也不是“苏联派”;至于说他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或者说他是“浪漫主义”,窃以为都不甚恰当。董希文就是董希文,这正是他的艺术传世价值之所在。
2017-09-18
此文是李骆公先生在90年代所作,追忆了他与董希文、赵无极同为上海美专学子时的往事。今年正值李骆公先生诞辰100周年,重发此文以示纪念,同时对这三位风格迥异的艺术家的友情和他们的艺术表示敬意。
2017-09-05
董希文存世不多的素描或速写,不仅表现了他横溢的才气和过人的灵气,还表现了他的勤奋与实干。其魅力也不见得亚于他的一些油画巨构,着实是非常让人心仪的一批小品。
2017-08-21
在绘画上,色彩的感情与象征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创作这幅画时,我极力想画出一种色彩的表情——从而把复杂而昏暗的烟火气息转化为胜利的光辉。
2017-08-07
本片汇集自40年代至2000年后20多位画家在藏区的亲身经历…青藏高原雄踞世界之巅,洁白的冰雪令这片土地神圣而冷峻,藏族等民族顽强地生存在这茫茫的雪域高原,描绘这里的特有风光和它的人文形象,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的重要篇章。
2017-07-24
正值七七事变八十周年,中国美术学院老教授、校史专家郑朝 特撰文纪念烽火中的国立艺专,回溯这段苦难重重,又是光辉熠熠的岁月。转自中国美术学院,有手绘的战时国立艺专迁徙地图,师生在沅陵、贵阳、长沙、昆明、安江村、磐溪留影,滕固作词的国立艺专校歌
2017-07-07
1973年1月8日凌晨3时去世,终年58岁。临终最后一句话:“把我放平。”极其从容。
2017-06-26
本文为1949年(35岁)~1961年(47岁)部分,未完待续!
2017-06-12
农历五月初五是董希文的诞辰日,特刊发《董希文的艺术历程》即年表长编,以示纪念,原文载于《一笔负千年重任——董希文艺术百年回顾》文献集。
2017-05-30
本文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为2014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董一沙编《一笔负千年重任——董希文艺术百年回顾》画集所作序言,文末附大量图片,介绍画集内容精选。
2017-05-22
在董先生众多作品中我最爱的还是那些小品画。三次去西藏的写生最能显出先生炽热赤诚的情感。当一位艺术家不是受人委托,也未遭行政干预而是发自肺腑的自愿创作时,往往更能显露其真正的人格与品性,也更能如实地表达其灵脉的跃动。
2017-05-08
1955年长征路线写生倾向纪实性,一草一木真切动人。而1961年西藏写生则有种颂歌般的基调,手法更奔放多变,有种浪漫气息。如果说前者近于“史实”,后者则为“史诗”,二者差异透露出作者心中构想的“大形象”不同……
2017-04-24
综观董希文先生一生的作品,每一幅都是元气充沛,透出蓬勃的生机。这种贯穿所有作品中的品质,正是中国画论中最核心的一条,“气韵生动”……更流露在充满生命力的董先生所特有的活泼、生动、严谨、抒情的每个笔触里。这些都透露着先生的生命理想和艺术精神。
2017-04-10
董先生的艺术主张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回答是明确的。似乎有这样一种效果:油画这一外来画种与中国民族艺术的距离被拉近了。
2017-03-28
在那个农村的宅院里,他把临摹的敦煌手稿——白描和色彩的,拿来分给学生临摹学习。在“大跃进”的气氛里临摹古画,而且他自己刚刚在“反右”中凭白受到严厉的处分,他对壁画事业的那种激情深深地感动着我们,上面这次讲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2017-03-13
本文原载于《一笔负千年重任——董希文艺术百年回顾》画册,董一沙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出版。
2017-03-12
…而背景上的山陵和飞云,起伏有势。整个画面大调子处理有方,使人景相融,谱成一首动人的民间短歌。这是董希文刚走出校门的早期创作,却可以从中看到他对中外艺术传统俱有素养和勇于探索艺术表现力的品性,由此而窥见他要走的创作道路和他所追求的艺术风格。
2017-02-27
他收拾起印章,我们便把话题转到西方美术史,以及西欧各画派、画家们身上。漫谈的范围很广,以下仅仅把我能记忆的片段,用对话的方式简述如下……经过这次交谈,使我很敬佩董希文的艺术修养以及他对西欧美术史的熟悉。
2017-02-13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体会到董先生对待艺术问题的胆识和勇气。”
2017-01-23
在50—60年代,艺术过多受政治意识形态影响的情况下,董希文如此强调真实感情的表现,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董希文所探索、所追求的,正是当时困扰中国艺术家们和阻碍中国艺术前进的课题。
2017-01-16
父亲生命的火花迸射的那么猛烈,却消失的如此突然。当我一次次重新站在他的画前,享受那湛蓝的天空、洁白的雪山和明澈的湖泊时,清楚地知道:我们曾经拥有他是多么地难得。
2017-01-09
今天是父亲逝世四十四周年的日子,谨以此文作为纪念。位于大雅宝胡同曾经的甲2号,是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个大宿舍,在这里住过一个又一个、一拨又一拨的画家、雕塑家、理论家,这些人个个都身怀着大抱负。我的父亲董希文也是住在大雅宝宿舍院子中的一员。1946年,父亲和母亲完成了在莫高窟三年艰苦的临摹和研究工作后,带着两个在沙漠生活中孕育的儿子沙贝和沙雷回到内地。他们用当初在洞窟中勾临的小稿为模本,创作了一批...
2017-01-08
目录包含 学生及云贵时期作品 敦煌时期作品 新中国主题创作 长征路线写生 访苏写生 习作 西藏写生 未完成的画稿 社会评论 董希文的艺术历程
2014-12-01
NaN-NaN-NaN

尽管那个时代还没有提出艺术现代性的理论问题,而且革命历史画所强调的叙事性特质似乎也不符合一般现代艺术的形式样貌,但这不妨碍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们在现代性意义上进行实质性的艺术探索,并使得革命历史画具有了现代性的艺术内蕴。

董希文敦煌时期的写生活动,鲜明体现出“艺术传统+时代生活”双规并行、深度融合的践行路径,这种方式不能说全然是“新”的,但董希文在传统的深入上足够彻底,并因较早触及了敦煌宝窟的精髓,呈现出时代引领性;同时,在立足时代生活上也足够彻底,不论是云贵苗区、还是西北戈壁荒漠的视觉呈现,都是他在时代中浸泡、在生活中感悟,并将家国命运与人生际遇充分交织融合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董希文的西北写生,不但拓宽了20世纪

父亲去世四十年后,董沙雷踏上从北京去敦煌的旅途。飞机掠过华北平原,进入黄河流域的低空飞行,浩瀚无垠的沙漠和几百公里的荒山隐约可见,董沙雷回忆着父亲董希文曾经画过的那些山河岁月,陷入沉思。

经历战争的漂泊流离、国破人微,经历政治运动的频仍,痴心难改―董希文短短58年的一生,集挚诚与才华、荣誉与挫折、个人艺术追求与国家叙事要求等于一身,他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尽自己之力做到了他所能做到的最好。

董希文当年的探索也对我们回望20世纪中国现代艺术在艰辛探索历程中所遭遇的问题、挑战与经验,思考这些问题、挑战和经验对今天的艺术理解、艺术探索可能有怎样的启发,有着特别的意义。

——纪念董希文先生诞辰109周年——
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董希文先生,生前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呕心沥血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为中国的美术教育留下了熠熠生辉的印记。
詹建俊先生在与董希文先生共同执教中央美院董希文工作室期间,他们相互理解与尊敬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今天以詹先生的这篇文章来缅怀令我们尊敬的先师们。

以下文章来源于美术杂志社 ,作者《美术》杂志社美术杂志社.1950年创刊,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CSSCI来源期刊,北大中文核心,AMI核心本文选自《边疆、民族与国族建构——20世纪40年代的旅边写生与哈萨克族人的形塑》中的第三章,原载《美术》杂志 2023年第1期。原文摘要:20世纪40年代西行艺术家对边地族群的写生与表达,汇入了现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边疆题材不但是理解中国多族群的独...

董希文身体力行地探索出一条可以借鉴的艺术道路:对艺术技法的深入钻研,对古今中外不同风格的开放学习,并借由艺术的工作把这些与个体的现实生活和感悟相结合——对董希文而言,他始终保留着艺术家作为人的真诚,对内心自我感受的尊重,艺术感知力的新鲜。

2022年8月,北京民生美术馆举办“敦煌艺术大展”,董希文先生早年在敦煌画的一件长卷大画展出了,是董先生家里的收藏,画的卷尾有“《云南驮马图》民国卅三年十二月稿”的字款。无论对董先生,还是中国现代美术史,或油画民族化的认识,这件长卷大画的披露,都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事。讲起油画的民族化,讲起咱们中国人自己气派和审美...

通过对1948-1951年3次官方敦煌壁画临摹展览中的董希文作品的检视,从敦煌壁画研究的逆向反证,揭示了董希文在敦煌的多重研究任务,并从事北朝早期壁画的专题研究,他的临摹研究直接关联他的创作。但在数年内历史条件的剧烈变化中,敦煌的...

这个题目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将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置于中国画、西洋画、摄影、影像等绘画内外的综合媒介环境下来看待其艺术特点,并把这一划时代历史经典之作与围绕开国大典以及新中国形象塑造而构成的整个视觉表达系统联系起来,探寻中国对内对外集中展示自身形象的核心要义。二是从董希文民族化表达所连接的国际网络着眼,厘清其...

王伯勋 从《开国大典》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到《红军过草地》[2]问世,董希文迎来了个人艺术生涯中的鼎盛时期。正如侯一民先生在《回忆董希文》一文中所说:“他从一个在敦煌寂寞苦修、谨慎寡言的人变成了一个热烈拥抱生活、激情澎湃的人。……在他春风得意的几年中,他背着画箱,骑着黑马,穿越长征路,以惊人的速度敏锐地捕捉雪山草地给他的一切。他如鱼得水,在天宽地阔的藏区面对解放了的农奴,他激情满怀。”

以下文章来源于美术观察,作者高俊、赵兴红主持人语:本期[时代人物]推介李化吉教授,他的艺术经历了丰富的时代变迁与人生历练,丰厚而动人。他的艺术思想与教学主张发人深思,通过他70年艺术创作实践的回顾与思考,可以对当代艺术家的成长与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阴澍雨、张译丹李化吉 (左) 接受高俊、赵兴红采访李化吉,满族,1931年生于北京。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美术科,1949年后任第二野战军及...

本文是2022年1月11日杨天歌在激发研究所的讲座分享“抗战时期的西南写生——董希文、庞薰琹、关山月在贵州”的部分讲稿,聚焦了1940年代初的抗战背景下,董希文、关山月与庞薰琹三位先生在贵州(尤其是苗区)的故事和创作

“像造一所大房子,一块块砖都放得整整齐齐的,一块块踏踏实实的摆过去,阳春布德泽,是要这样光明灿烂的。”——董希文语

面对一批来自欧美的学者藏家,我说:“可能你们从来没有听过董希文的名字。但他确实是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我相信董先生对中国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终有一天会被人们理解和承认。

我看过一张董先生60年代在藏区的照片,他穿着棉军装和赤裸上身的藏民合影,那汉子粗犷、豪放,他们身后是壮丽雄浑、色彩鲜明的康藏高原……

另附:一张文革中对《水乡的记忆》判分之争的揭发材料,及近日修复后《水乡的记忆》画展开幕式上袁运生先生致辞视频

董先生用马蒂斯的话忠告我“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我开始对长期所追求的象牙之塔感到空虚和失望!而被赶出杭州后一路的所见所闻:​泥土和江流、贫穷和挣扎、血腥和眼泪……不断向我扑来,而且往往紧啮着我的心脏。当年我总怨这些无可奈何的客观现实在干扰我们的学习,时时在摧毁我们的象牙之塔…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