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敦煌》十集纪录片

发表时间:2020-11-09 19:00作者:CCTV
文章附图


敦煌一词

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

“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


东汉应邵注《汉书》时

将字面之意解释为:

“敦,大也;煌,盛也。”

取盛大辉煌之意,寓繁荣昌盛之愿。







2010年播出的中央电视台十集纪录片《敦煌》,从敦煌的传奇发现讲起,描述了敦煌丰厚的文化宝藏及莫高窟迷人的艺术杰作,诉说了敦煌从繁盛到浩劫的曲折历史,也记叙了几代中国人对敦煌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第九集《敦煌的召唤》节选


约1945年,董希文(左二)和常书鸿(右一)等在敦煌南疆公路



董希文作 《莫高窟外崖全景》(局部)

纸本水粉 全长71x1222cm 1944年 敦煌研究院藏




董希文临《萨埵那舍身饲虎》(第254窟 北魏)

纸本彩墨 148x174cm 1944年 敦煌研究院藏




董希文临《得眼林故事》(第285窟 西魏)

纸本彩墨 85x625cm 约1944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董希文临《鹿王本生故事》(第257窟 北魏)

纸本彩墨 58x588cm 约1944年



董希文临《供养菩萨》(第301窟 隋)

纸本彩墨 116x70cm 1945年 敦煌研究院藏



董希文临《萨埵那太子本生故事》(第428窟 北周)
61x416cmx3 1943年 敦煌研究院藏





以下十集CCTV敦煌纪录片,请观赏:



  • 《敦煌》01 探险者来了




当这个英国人第一次展示他在中国搜集的文物时,当地官员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他叫斯坦因,有人说他是那一代最惊人的探险者、考古学家,也有人说他是盗贼、是骗子,是丝绸之路上的魔鬼。





  • 《敦煌》02 千年的营造





他叫彭金章,今年七十岁,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四十九岁时来到敦煌,开始了一段与莫高窟为伴的考古生涯,他时常往返于大泉河两岸,河的另一边绵延一千六百多米的崖壁上,大小不一排列着七百三十五个洞窟,如此大规模的窟群因何而来,又是如何建造的,一直是他考古研究的目标。




  • 《敦煌》03 藏经洞之谜




敦煌--这个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曾经风云际会,见证了古老的中华帝国和广袤辽阔的中亚地区,无数的历史变迁和盛衰荣辱。当朔风与黄沙蚀尽最后一丝荣光,敦煌也无法跳出盛极而衰的宿命。衰落的敦煌被人渐渐遗忘直到公元1900年,忽有天炮响震忽然山裂一缝吾同工人用锄挖之,欣然闪出佛洞一所内藏古经万卷。道士王圆箓夸张地描述了他在敦煌莫高窟发现藏经洞的过程。愚昧的王道士怎么知道他挖出了亚洲最伟大的古代文化宝藏。敦煌也因此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数年之内藏经洞内的典籍书画被各国探险者割裂瓜分流散到世界各地。




  • 《敦煌》04 无名的大师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著名的绘画大师,但他们的作品却极少流传到今天,战乱、毁灭、流失和野蛮的破坏,将他们绝大多数伟大的创造永远埋葬在了历史深处,直到我们发现了敦煌莫高窟,这个隐身在大漠里的美术馆,从公元四世纪到十四世纪,一千多年间四万五千平方米的壁画在这里保留了下来,这是历代无名大师们为我们留下的艺术珍宝。





  • 《敦煌》 05 敦煌彩塑





公园935年五代晚期此时正是敦煌望族曹氏在河西的统治管理时期,已有六百年历史的敦煌莫高窟仍然在开凿建造之中。作为莫高窟里的一位普通塑匠赵僧子在这座新建的洞窟里已经连续工作了数月之久。看着一个个刚刚完成的塑像赵僧子总算松了口气,当他迈着蹒跚的步伐走到洞窟口时阳光迎面而来刺痛了他的双眼。那一瞬间他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佛光,那些从北凉时期就伫立在各个洞窟的彩塑佛像安静地记录着这里曾经开创的辉煌。然而到了赵僧子所在的时代这座佛教圣地的繁盛程度已经大不如前了。战乱让敦煌这个曾经连通东西方各国的枢纽变成了浩渺沙漠里的一叶孤舟。





  • 《敦煌》06   家住敦煌




敦煌,一座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一把人类进入中世纪历史的钥匙。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敦煌,一数量浩繁的历史遗迹,为人们呈现了一幅跨越千年的社会图景。本期节目介绍了在敦煌居住的人们。阿龙,是敦煌城中一个小康家庭的少妇,丈夫和儿子的突然辞世,改变了阿龙安宁的生活。一个吐谷浑人强占了阿龙的土地和水源,阿龙的生活从此不得不与这场土地官司纠缠在了一起。寡妇阿龙地产纠纷案,是敦煌法制文书中内容保存十分完整的案卷。






  • 《敦煌》07 天涯商旅




这里是亚欧大陆距离海洋最远的地区,美国地理学家亨廷顿将这一带称做亚洲的心脏。也许是上天的眷顾,南北两座山脉融化的雪水如同血液一般,在本该是一片死寂的荒漠四周滋润出了一块块绿洲。人们在这里筑起城市敦煌就是其中的一座,公元312年深秋的一个清晨一名信使离开了敦煌城沿着驿道进入戈壁,向着西方沙漠另一边的撒马尔罕城奔去。自汉代以来在这条繁忙的商路上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会出现。然而这一次意外发生了,今天我们已经无法考证当年的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故,我们只知道他所携带的信件最终没能被送到目的地--撒马尔罕。





  • 《敦煌》08 舞梦敦煌





这是一群年轻时尚的孩子,她们在学习着一种有着三道弯特色的舞蹈,熟悉它的人们会知道,这与敦煌画中S型舞蹈造型异常相似,这样一群从小听流行音乐长大的孩子,怎么会去学习这些早已失传的舞蹈呢?也许她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想,但一定有些梦想是跟敦煌有关的。





  • 《敦煌》09 敦煌的召唤





留下这些文字的人叫常书鸿,后来被称为“敦煌守护神”。1943年3月24日也是农历春分的第二天,一支六人的驼队来到敦煌,他们来自重庆和兰州是国民政府教育部派来筹备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从甘肃的安西到敦煌一百二十多公里驼队走了三天三夜,而从巴黎到敦煌的路程常书鸿走过了更为漫长的六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群来自中国的年轻美术家聚集在艺术之都--巴黎,他们与同时代的徐悲鸿、刘海粟等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西洋绘画艺术的先驱群体。这其中有两个人跟敦煌发生了不解之缘,一位是王子云著名雕塑家,另一位就是常书鸿毕业于著名的法国里昂艺术学校。
























  • 《敦煌》10   守望敦煌





这段影片记录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投降后,那个令人陶醉的夜晚,多少中国人尽情地流淌着他们压抑了八年的欢笑和泪水,在这些蹦跳的人群里,就有国立重庆艺术专科学校的高材生段文杰,战火余生,大批滞留在重庆的外乡人纷纷返回自己的家乡,而身为四川人的段文杰,却告别了新婚的妻子,随着喧闹的人流,他要向北、向西,去他向往已久的敦煌,与神灵和艺术对话。




除特殊标明外,本公众号内容均为原创编辑制作

如需转载,请联系并注明出处



往期回顾:(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董希文:绘画的色彩问题

董希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

董希文:油画《开国大典》的创作经验

董希文:《百万雄师渡长江》的一些创作意图

董希文:关于壁画的形式和制作方法

一张画 | 董希文的《拉萨河边》

一张画 | 董希文的《喜马拉雅山朵琼湖边》

一张画 |董希文的《春到西藏》

一张画 | 董希文的《草地医生》

一张画 | 董希文的《二郎山远眺大渡河》

一张画 | 董希文的《瀚海》

一张画 | 董希文的《戈壁驼影》

一张画 | 董希文的《临<萨埵那太子本生故事>》

儿童节 | 董希文镜头中的孩子

一张画 | 董希文的《哈萨克牧羊女》

讲座 | 央美第三工作室同门心得 | 刘秉江回忆恩师董希文先生

一张画 | 董希文的《三峡》

一张画 | 董希文的《苗女赶场》

展览 | “自然观:十七年时期的艺术与水利工程”中的《鼓足干劲》和《十三陵水库工地》

一张画 | 董希文的《苗民跳月》

新视角 | 胡斌 |《开国大典》:围绕新中国形象塑造的“媒介竞争”与视觉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