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文 《若尔盖牦牛群》 木版油画 40x53cm 1955年
摘自 董希文 《绘画的色彩问题》:
简言之,色彩从生活中来,从对象中来。自然本身总是美得很,变化丰富而和谐。不调和的东西,不美的颜色,在光线、空气的影响和相互关系下,也可能成为和谐而美的。自然中许多现象启发我们用色,培养对色彩的美感。只有表现不好才把它搞糟了。即使对色彩很有经验的人,一旦关起门来,绘画上总是很快地走下坡路。要从自然、从生活中去研究色彩,所谓“师古人不如师造化”确有道理。如果没有走好研究自然这第一步,就想“改造自然”或“创造自然”那是空谈。普拉斯托夫富有诗意的《拖拉机手的晚餐》色彩微妙,似乎可以令人感到泥土、野草、牛奶的香味和人身上的气息交融在一起。我曾到他画室看过,看到大堆的习作铺满一地,想见他创作过程中写生是何等艰苦。因之他作品上的色彩都是有根据的,说明了他对自然对生活的精深研究。的确,生动的色彩与大胆的制作不能凭空虚造,假装出来的色彩上的“浪漫性”是站不住的。
董希文,1914年端午生于浙江省绍兴县,1973年1月8日文革中逝世于北京。1946年应徐悲鸿邀请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董希文工作室主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董希文少年时受家庭重视新学影响,同时对中国宋元明清绘画及瓷器多有接触而喜爱。后就读于之江大学、苏州美专、上海美专、国立杭州艺专、越南法国国立安南美术专科学校。主要师从于颜文樑、林风眠、常书鸿、恩·巴蒂等大师。广博众采,学贯中西,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学生时代即长年深入西南边寨下层民众生活地区写生创作。1943年远赴西北任敦煌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考察并临摹整理大量古代壁画,深入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壁画的精髓和技法。1946年后到北平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爱国运动,秘密印制散发大量革命宣传画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以高昂的革命热情讴歌祖国的新生,创作出一大批气度恢宏,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巨作,其作品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成为新中国美术的经典。50-60年代曾沿着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和先后三次深入川藏牧民地区,不畏艰辛长途跋涉,体验生活并写生、创作大量风格独特,技艺精湛,充满生命力的作品,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产生重大影响。董希文在对西方绘画艺术广泛研究和对中国传统艺术深刻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寻找中西方绘画的交融点,于五十年代即鲜明提出“油画中国风”的主张并身体力行,在探索和开拓具有中国人灵魂气质的油画艺术表现形式中独树一帜;在教学中采取“广收博采、兼收并蓄”和“因材施教、顺水推舟”的开放方针,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成为新中国非常具有影响力与开创性的艺术大师及杰出的美术教育家。董希文艺术研究与纪事介绍董希文艺术(画作与画论)及相关的研究与纪事
5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如需转载,请联系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