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董希文的《农村互助组组长》| “美在荟萃——全国美术馆珍藏作品汇展”

发表时间:2024-04-01 09:00作者:编者
文章附图
图片图片
董希文的油画《农村互助组组长》在中国美术馆“美在荟萃——全国美术馆珍藏作品汇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区展出。
图片
2024年2月1日至4月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国美术馆主办的“美在荟萃——全国美术馆珍藏作品汇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由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广东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湖北美术馆、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武汉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共同承办,展览共展出各馆提供的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漆画、雕塑、民间美术、综合艺术、书法等藏品500余件。

其中,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参展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三层(13号展区)展出,本次展览精选了22件重要馆藏作品,以徐悲鸿、李毅士、齐白石、吴作人、叶浅予、蒋兆和、冯法祀、董希文、靳尚谊、林岗等中央美术学院的名家大师作品,展示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侧面,尤其是美术作品在表现人民、表现时代中的重要作用。

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董希文,曾三次深入西藏写生创作。1961年,西藏经历了民主改革,百万农奴获得了翻身解放。同年7月,董希文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西藏写生活动,第三次到达藏区,深入日喀则、江孜、帕里、亚东等众多农牧区,他满怀激情写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以清新刚健的语言描绘翻身后的农牧民及烈日下雪域高原特有的景象,传达出饱满强劲的生命力,及在历史变革大时代中独具个性的藏民形象。

这幅《农村互助组组长》肖像就是这批作品中的精品。他以鲜明的大色块,洗练简洁的笔触“稳、准、狠”地塑造了一位生长在高原的壮年男子,久经日晒的皮肤,坚毅又自信的眼神,带有装饰纹样的厚重皮袄和毛绒泛起的皮帽,显出这位农村互助组长的威武形象。这幅画是董希文西藏写生中的代表作之一,色彩明快而概括,形象结实而笔法酣畅写意,充分体现了他作品中特有的“不以可变的光为重,而重不变的形”和“不重色彩的光化作用,而重本色”的油画中国风艺术理念。

这幅作品和其他同批写生在1961年12月西藏拉萨市举办的“董希文、吴冠中、邵晶坤西藏写生画展”中展出,日后又在北京等多地巡展,给观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图片

董希文 《农村互助组组长》 木板油画 53x40cm 1961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961年,董希文和藏民在一起



图片

1962年3月12日《光明日报》刊登了题为“西藏写生画展在首都展出”的报道,采用董希文的《农村互助组组长》为代表图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关阅读:


欢迎关注公众号,查看往期文章
图片
除特殊标明外,本公众号内容均为原创编辑制作

如需转载,请联系并注明出处

图片图片

董希文,1914年端午生于浙江省绍兴县柯桥光华溇,1973年1月8日文革中逝世于北京。

董希文少年时受家庭重视新学影响,同时对中国宋元明清绘画及瓷器多有接触而喜爱,埋下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种子。先后就读于之江大学、苏州美专、上海美专、国立杭州艺专、École des beaux-arts de l'Indochine(原译:越南法国国立安南美术专科学校)。主要师从于颜文樑、林风眠、常书鸿、恩·巴蒂等人。广博众采,学贯中西,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

学生时代即长年深入西南边寨下层地区的他,用大量的写生和创作探索具有中国艺术表现形式语言的线性油画,在《苗女赶场》、《哈萨克牧羊女》、《云南驮马图》等作品中表现出对民众生活的关注与同情。

1943年董希文远赴西北大漠任敦煌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考察并临摹整理大量古代壁画,深入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壁画的技法和精髓。

1946年他来到北平,应徐悲鸿邀请担任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后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爱国运动,秘密印制散发大量革命宣传画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董希文以高昂的革命热情讴歌祖国的新生,创作出一大批气度恢宏,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民族风貌的巨制,如《开国大典》、《春到西藏》、《红军过草地》、《百万雄师过大江》等,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成为新中国美术的经典。

五、六十年代他沿着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并先后三次深入川藏牧民地区,不畏艰辛长途跋涉,体验生活并写生、创作出大量技艺精湛、独树一帜、充满生命力的作品,如《大渡河泸定铁索桥》、《班佑河畔高草地》、《山歌》、《边城亚东》、《千年土地翻了身》等,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董希文在对西方绘画艺术广泛研究和对中国传统艺术深刻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寻找中西方绘画的交融点,于五十年代鲜明提出“中国画家应该有中国画家自己的气质,自己对于生活的想法、看法和表现法”——即“油画中国风”的主张并身体力行,在探索和开拓具有中国人灵魂气质的油画艺术表现形式中独树一帜;在他所创立的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董希文工作室的教学中采取“广收博采、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方针,与“因材施教、顺水推舟”尊重个性的教学理念,培养出大批视野开阔、风格独具的美术人才。

董希文在他五十八年的短暂生命中为自己所热爱的绘画艺术和为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以尽可能的努力尝试力图完成心中为自己定下的任务:负起对中国美术应有的一份责任。虽然他没赶上改革开放的机遇,时间和客观条件没能允许他达到期许的目标,留下许多遗憾,但是他在几十年前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已经留给后人值得参照的可能。

董希文所创作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作品中,充满了阳光的气息,清新刚健的艺术语言传达出顽强的生命力。他在不事张扬的平和外表下有着坚韧的性格,无论顺境或逆境都始终保持着冷静思考的独立人格,他敢为社会担当使命的勇气和“一笔下去负千年重任”的精神,以及谦逊自省、正直不阿、待人友爱的美德都令我们永远深深的怀念、充满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