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画 | 董希文的《苗女赶场》

发表时间:2020-07-27 01:39作者:董希文
文章附图

董希文 《苗女赶场》 布面油画 72x100cm 1942年


《苗女赶场》局部:

































摘自 董一沙董希文的艺术历程》:
1938 年,为适应战时之需,林风眠带领杭州艺专迁至江西桂溪,继而到江西庐山牯岭县与国立北平艺专合并,又辗转迁到湖南沅陵。董希文与张琳英历经多难赶到沅陵,继续在两校合并一处的国立艺专学习,期间与同学一起画抗日救亡宣传画,在街头办板报。

学校迁移途经贵州,停留数月。他常在数十里山寨间作画写生,留下大量苗寨山民的生活景象,对身背背篓,需奔走几十里换得盐巴的苗民深表同情。

……

1942 年秋,董希文到达聚集大批爱国人士的战时文化艺术中心陪都重庆。
创作油画《苗女赶场》,蓝色调中富于韵律的拖长线条引出山间行进的节奏,描绘出熟悉已久的山寨民生景象。吕斯百称“这就是中国的油画”。
12 月,《苗女赶场》参加在重庆中央图书馆举行的“第三次全国美展”。此次展览会期间,民众的自由献金及门票全数送交全国慰劳总会,作为文化劳军。


摘自艾中信董希文的创作道路和艺术素养》:

我第一次看到董希文同志的作品是在1942年。这是一幅很有特色的油画——《苗女赶场》,它以新颖简洁的面貌吸引了我。时隔30多年,至今留有深刻的印象。苗女描绘得朴素而秀丽,皮肤的用色透明纯净,熟练地运用了西欧的传统油画技法,可是形象的刻画,包括服饰、道具和景物的处理,却部分地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描。特别是脸部的勾勒和油画的敷色结合得相当好。它的绘画形式比较独特,有中西合璧的效果。从这幅画上还可以看出他的绘画技巧相当熟谙。它布局周密,构图的韵律动荡,突出了苗女匆忙赶路的神情;她的头部正好在画面的中心,眼睛直视前方,很引人注目;而背景上的山陵和飞云,起伏有势。整个画面大调子处理有方,使人景相融,谱成一首动人的民间短歌。这是董希文刚走出校门以后的早期创作,却可以从中看到他对中外艺术传统俱有素养和勇于探索艺术表现力的品性,由此而窥见他要走的创作道路和他所追求的艺术风格。



摘自 邵大箴《永存的艺术永存的精神——纪念董希文先生》:

代表了他早期油画创作面貌的是1942年的《苗女赶场》。对这幅画,艾中信先生有很多精彩的评述:“苗女……谱成一首动人的民间短歌。这说明董希文在未到敦煌临摹壁画之前,就已经开始对油画民族语言的探索,看来他也正是抱着这个目的去中国民族艺术宝库敦煌的。他做了大量的临摹,从北魏到盛唐的作品,他从中领会古代匠师勾勒和设色的技巧,领会传统绘画的精神。他认为,敦煌壁画描绘人物不是用明暗法塑造形体和表现质感,同样非常动人,非常有艺术感染力,比欧洲艺术大师的创造毫不逊色。他在临摹中受到敦煌壁画潜移默化的影响自不用说,他进而更自觉地做这方面的追求,在油画创作中努力融合东西方两种艺术。



摘自 袁运生《董希文的艺术精神》:

我们要离开美院了。我们对先生50年代以前的画特别感兴趣,其中另有一番情趣和追求。我对于其中的一些线描感到很亲切,因为1961年底我回家乡随即去苏州体验生活,其间临摹过一套陈老莲的《博古叶子》,在苏州也画过一些白描写生,可以请教的地方很多。当大家以浓厚的兴趣议论先生一幅名为《苗女赶场》的油画时,董先生以很郑重的口吻,讲了一句令我们震动而又浮想联翩的话;“以我的本意,是想从这条路子走下去的”。许多的问号在回旋,我们仿佛感受到一种悲怆的心绪。我想到前几年,先生常常将烟夹得很深的那只手和烟吸得很猛的凝思的侧影,好像也解开了常埋心头的许多疑问。后来,听说吕斯百先生在1942年看到先生这张刚完成的油画时,曾评论说:“这就是中国的油画。”那一年,先生是28岁。

1939年前后,董希文经常戴着草帽外出写生



除特殊标明外,本公众号内容均为原创编辑制作

如需转载,请联系并注明出处



往期回顾:(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董希文:绘画的色彩问题

董希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

董希文:油画《开国大典》的创作经验

董希文:《百万雄师渡长江》的一些创作意图

董希文:关于壁画的形式和制作方法

一张画 | 董希文的《拉萨河边》

一张画 | 董希文的《喜马拉雅山朵琼湖边》

一张画 |董希文的《春到西藏》

一张画 | 董希文的《草地医生》

一张画 | 董希文的《二郎山远眺大渡河》

一张画 | 董希文的《瀚海》

一张画 | 董希文的《戈壁驼影》

一张画 | 董希文的《临<萨埵那太子本生故事>》

儿童节 | 董希文镜头中的孩子

一张画 | 董希文的《哈萨克牧羊女》

央美第三工作室同门心得讲座 | 刘秉江回忆恩师董希文先生

一张画 | 董希文的《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