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 | 胡斌 |《开国大典》: 围绕新中国形象塑造的“媒介竞争”与视觉建构

发表时间:2020-10-19 00:54作者:胡斌 美术杂志社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etMes5XkVwIwFwfXkHWNNw
文章附图
本文转载自《美术》杂志社公众号 2020年10月刊
当 代 美 术
Contemporary Art
专 题 研 究

开国大典》:
围绕新中国形象塑造的“媒介竞争”与视觉建构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 | 胡斌



本文引入“媒介竞争”的概念,试图将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置于中国画、西洋画、摄影、影像等绘画内外的综合媒介环境下来看待其艺术特点,并把这一划时代历史经典之作与围绕开国大典以及新中国形象塑造所构成的整个视觉表达系统联系起来,探寻中国对内对外集中展示自身形象的核心要义。而通过这样的全视域的横向与纵向对比与脉络梳理,我们也得以窥探国家政治文化诉求的时代变迁。




一、具有民族气派的油画


新中国成立伊始,油画便承担起图绘革命历史的重要任务,并由此产生了一批经典名作。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就是其中获得最大成功的作品之一。他的成功既与作品的题材有关,也与其所运用的具有传统中国风的艺术语言有关。此前已经在油画民族化路径上有过卓著成效的探索的董希文,在《开国大典》这一重大命题上更是作出了具有集大成效果的重要推进。


对于董希文来说,传统因素的汲取绝不是单一的,他兼收并蓄,为着创作具有民族气派的油画那一目标。同时,虽然他的油画采用了很多中国画的因素,并且力推油画的中国风,但这并不代表他认为可以中国画直接取代之,同时也不认为要先掌握好西洋画技能再学中国画,在他那里,中国画和西洋画并非相互排斥,而是互相渗透。实际上,新中国甫一成立,中国美术界便面临全面的思想和艺术语言改造,中国画更是因为陈陈相因的程式而首当其冲。在这场建构新中国视觉形象的艺术运动中,民族风格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旧有的样式,而是要艺术家结合新的时代需要去探索,创作出与时代相匹配的新的具有民族气派的作品。




董希文《开国大典》油画
230cm×405cm 1952年






二、广收博采的“现实主义”


在讨论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对于东方传统因素的利用时,不可忽视的是,此幅作品在对象塑造上仍然是基于素描和西方造型的基础,人物造型准确而显得坚实有力,建筑与场景陈设以及人群方阵的塑造都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现实感。


现实主义革命历史画创作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美术界的重要任务之一。因为当时“一边倒”的政治路线下对苏联美术样式的学习,也使得苏联革命历史画成为董希文创作的重要来源。1950年6月《人民美术》编辑部还举行历史画座谈会,邀请曾为苏联摄影队创作中国历史画的作者徐悲鸿、王式廓、李桦、冯法祀、艾中信、董希文、蒋兆和、李宗津及中国美协常委吴作人、古元等画家参加,就“如何才能够正确的反映历史的真实,以教育群众;如何尊重历史资料,又不拘于事实的复述;如何统一写实与理想的矛盾等问题”进行研究。




三、理想化的“人民广场”


限于当时的条件,城楼上领导人的近景也许只能从侧面拍摄。摄影师侯波还曾回忆道,她在拍摄开国大典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游行队伍那张照片时,为了取景更加理想,还不得不将身子仰到围栏之外。


对于记录一个事件,多角度的摄影以及纪录片可以较为全面地连接成完整的叙事,尤其是纪录片还可以保留那激动人心的声音。那么,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起到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呢?董希文说:“能有机会创作这样重大的革命历史画,是千年难逢的好运气。可是照片和电影资料不合我的构思理想,只能用作参考。”


其次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大胆想象和创造性构思。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则“统一了写实与想象的矛盾”,以一个凝固的画面集中表达了领袖与人民的关系以及“人民中国”的重要意涵,从而超越了单一的镜头或画面能够承担的任务。




四、为新中国塑形的“新风格”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所受到的最高赞誉,就是众多人都引述过的:1953年5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了《开国大典》后,兴奋地说:“是大国,是中国。我们自己的画拿到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中国油画的建构与一个新兴国家的形象高度结合起来了,这不只是缘于形式上的油画中国风,而是这样的表达与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中国形象塑造系统的连接。我们不能单独地去看这样一幅作品,他与开国大典本身,与天安门,与参与这一系列和新中国国家形象相关的媒介呈现形态构成了一个整体,而绘画在某种意义上承担了可移动的纪念碑的作用。




余 论


本文以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所引发开来的问题是处于多媒介环境下的历史主题性绘画,如何在多维的参照系中建立自己的位置,既包括绘画内部的媒介之分,也包括绘画与摄影、影像等其他媒介的比照。同时,这种作为历史见证的绘画还不应局限于单一媒介的系统去看问题,它一定是和整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形象的建构联系在一起的。



唐勇力《新中国诞生-开国大典》中国画
203cm×816cm 2009年


立足于当下,个体与国家的关系或许是越来越强劲的视角,就像去年萦绕在众人心中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选取的就是平凡个体与共和国历程息息相关的几个故事,而关于开国大典,镜头所向则是为着确保典礼上国旗的顺利升起,工作人员所进行的扣人心弦的紧张技术攻关。这,或许也是包括历史主题性绘画在内的国家视觉表达应有的一种趋势。(节选)








本文转载自《美术》杂志社公众号 2020年10月刊



除特殊标明外,本公众号内容均为原创编辑制作

如需转载,请联系并注明出处



往期回顾:(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董希文:绘画的色彩问题

董希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

董希文:油画《开国大典》的创作经验

董希文:《百万雄师渡长江》的一些创作意图

董希文:关于壁画的形式和制作方法

一张画 | 董希文的《拉萨河边》

一张画 | 董希文的《喜马拉雅山朵琼湖边》

一张画 |董希文的《春到西藏》

一张画 | 董希文的《草地医生》

一张画 | 董希文的《二郎山远眺大渡河》

一张画 | 董希文的《瀚海》

一张画 | 董希文的《戈壁驼影》

一张画 | 董希文的《临<萨埵那太子本生故事>》

儿童节 | 董希文镜头中的孩子

一张画 | 董希文的《哈萨克牧羊女》

讲座 | 央美第三工作室同门心得 | 刘秉江回忆恩师董希文先生

一张画 | 董希文的《三峡》

一张画 | 董希文的《苗女赶场》

展览 | “自然观:十七年时期的艺术与水利工程”中的《鼓足干劲》和《十三陵水库工地》

一张画 | 董希文的《苗民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