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画 | 董希文的《黑水边宿营》

发表时间:2023-07-25 09:00作者:编者
文章附图
2023-07-25 09:00
图片

董希文 《黑水边宿营》 纸本水粉 29x38cm 1955年


摘自 董希文《绘画的色彩问题》

      一定的地点、时间和景物之间的联系产生一定的色彩关系,因之画家对色彩的感受与地区变化的关系很大。中国山水画中的重青绿与水墨淡彩两个系统的发展,不仅是绘画本身的演变而已。古代埃及不论壁画或雕刻上设色都用简单的土红、黄、黑与绿等色素相配合。这不单是材料的限制,因为这种单纯而强烈的色彩效果在埃及的烈日下才能站得住,有力量。至今埃及的绘画似乎还继承了这种传统原理。列宁格勒诸画家善用高雅的银灰色调,这种色调真实地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点。像多雾的英国产生了如透纳(Turner)那种风景画一样。苏联的亚美尼亚阳光充足,萨里扬和札尔达良画他们的故乡风景画,色价就是很高,好像磁器相碰一样,锵然有声。凡高在他移居法国南部以后,如火如荼的色彩线条显然更加热情了。赛冈蒂尼(Segantini)喜欢描写阿尔卑斯山的高原风景,因为高原上空气清新,远近感在他的画面上是极微弱的。吴作人在抗战时期旅行西北写生,色彩趣味很快就起了变化。越南的绘画很出色,民族特色与地方情调都很显著。


(原载《美术》1962年第2期)


摘自 董希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

      描绘最繁复的花纹,房屋结构,人物衣着和山石树叶,好的中国画家总是有条有理,从容不迫地以单纯的手法来处理,应该说这是高度的艺术。当然,单纯不单中国艺术有,各民族最高的艺术亦含有,但中国的艺术追求这点更加显著。中国画家尊重美术表现上的单纯,追求单纯,因之在造型上力求单纯。中国画家善于运用水墨和线条做到以很简洁的手法去描写丰富的形象变化。这种种表现方法都同力求单纯的精神不能分开。


(原载《美术》1957年第1期)

《黑水边宿营》局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欢迎关注公众号,查看往期文章

图片
除特殊标明外,本公众号内容均为原创编辑制作

如需转载,请联系并注明出处

图片

图片

董希文,1914年端午生于浙江省绍兴县柯桥光华溇,1973年1月8日文革中逝世于北京。
董希文少年时受家庭重视新学影响,同时对中国宋元明清绘画及瓷器多有接触而喜爱,埋下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种子。先后就读于之江大学、苏州美专、上海美专、国立杭州艺专、École des beaux-arts de l'Indochine(原译:越南法国国立安南美术专科学校)。主要师从于颜文樑、林风眠、常书鸿、恩·巴蒂等人。广博众采,学贯中西,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
学生时代即长年深入西南边寨下层地区的他,用大量的写生和创作探索具有中国艺术表现形式语言的线性油画,在《苗女赶场》、《哈萨克牧羊女》、《云南驮马图》等作品中表现出对民众生活的关注与同情。
1943年董希文远赴西北大漠任敦煌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考察并临摹整理大量古代壁画,深入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壁画的技法和精髓。
1946年他来到北平,应徐悲鸿邀请担任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后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爱国运动,秘密印制散发大量革命宣传画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董希文以高昂的革命热情讴歌祖国的新生,创作出一大批气度恢宏,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民族风貌的巨制,如《开国大典》、《春到西藏》、《红军过草地》、《百万雄师过大江》等,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成为新中国美术的经典。
五、六十年代他沿着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并先后三次深入川藏牧民地区,不畏艰辛长途跋涉,体验生活并写生、创作出大量技艺精湛、独树一帜、充满生命力的作品,如《大渡河泸定铁索桥》、《班佑河畔高草地》、《山歌》、《边城亚东》、《千年土地翻了身》等,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董希文在对西方绘画艺术广泛研究和对中国传统艺术深刻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寻找中西方绘画的交融点,于五十年代鲜明提出“中国画家应该有中国画家自己的气质,自己对于生活的想法、看法和表现法”——即“油画中国风”的主张并身体力行,在探索和开拓具有中国人灵魂气质的油画艺术表现形式中独树一帜;在他所创立的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董希文工作室的教学中采取“广收博采、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方针,与“因材施教、顺水推舟”尊重个性的教学理念,培养出大批视野开阔、风格独具的美术人才。
董希文在他五十八年的短暂生命中为自己所热爱的绘画艺术和为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以尽可能的努力尝试力图完成心中为自己定下的任务:负起对中国美术应有的一份责任。虽然他没赶上改革开放的机遇,时间和客观条件没能允许他达到期许的目标,留下许多遗憾,但是他在几十年前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已经留给后人值得参照的可能。
董希文所创作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作品中,充满了阳光的气息,清新刚建的艺术语言传达出顽强的生命力。他在不事张扬的平和外表下有着坚韧的性格,无论顺境或逆境都始终保持着冷静思考的独立人格,他敢为社会担当使命的勇气和“一笔下去负千年重任”的精神,以及谦逊自省、正直不阿、待人友爱的美德都令我们永远深深的怀念、充满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