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缘 ——回忆我的老师董希文先生| 宋怀桂

发表时间:2018-05-02 01:07作者:宋怀桂
文章附图

中国“改革开放”后,宋怀桂作为法国皮尔.卡丹驻中国的首席代表回到祖国,并在太庙举办了中国第一届国际时装秀。其丈夫万曼作为保加利亚的功勋艺术家和现代壁挂艺术的先驱者之一,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创建中国第一个从事当代纤维艺术创作与教学的机构万曼艺术壁挂研究所,由其指导该研究所创作的三幅作品入选“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使中国现代纤维艺术走向世界。九三年应我之邀,宋怀桂将对往事的回忆成文后发表在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无尽的怀念----纪念董希文先生诞辰八十周年》一书中。

——董一沙

宋怀桂与万曼从保加利亚寄给董先生和董师母的照片

宋怀桂、万曼寄给董先生和董师母的信

在我许许多多的个人收藏中,有一张照片十分珍贵,那是一张用老式照相机拍摄的两寸见方的黑白照,虽已发黄,但仍很清晰,是我与一位先生的合影,这位先生不是别人,就是除我父亲、丈夫、儿子和周恩来总理之外,第五位对我最具影响力的男人,我的有缘之师,著名的油画大师——董希文先生。

40年弹指一挥间,往事冲出记忆的闸门,滚滚而来,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那是1954年的夏季,一个美好的夏季,像所有的幸运儿一样,幸运之神选中了我,让我在数以千计的考生中得以金榜题名,跻身于不到十名的被录取者之列,跨进了我国美术最高学府——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的大门。当时,对于我一个从小就喜欢绘画,中学就立志学画的不满18岁的女孩子来说,兴奋之情自然是难于言表,就像是馅饼从天降,我甚至感到有一些侥幸,我庆幸自己能到集中了美术界之精华的有着全国最有名的画家、教授的学府学习深造,我是那样的自信,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乐观。

但生活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可以说是捉弄人的,开始的美好转眼之间就变得面目全非,尤其是在我结识万曼——一个外国留学生后,两人由相识到相恋,这段异国之恋现在谈起来虽十分浪漫,被传为佳话,但当时却不是如此,我被说成是“生活作风上有问题”,加上当时“肃反运动”将我父亲是国民党党员、与蒋经国共过事的“老底”一翻出,一夜之间,我就成为学校里一个有争议的反面人物,成了一个要被批判的对象。同学像躲避瘟疫似的疏远我,使我感到在人前人后都抬不起头,渐渐地我开始采取一种自我封闭的态度,刚进校门时那种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感觉早就一扫而空,取而代之是无尽的苦恼。也许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那股子拧劲与好强,我开始埋头苦干,刻苦学画,但在那段政治色彩很浓,提倡艺术要为工农兵服务的年代,这也被否定成是“只专不红”。

值得庆幸的是老师们对我都不错,他们都是些经历过考验、生活阅历丰富的人,但对于我当时的处境,虽然他们十分理解,却也都是爱莫能助。可他们在教学上对我并没有歧视,这一点是令我终生难忘的。几任老师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分别是韦启美、艾中信、董希文和吴作人,他们都是很有名的画家,对我都很栽培。从师生关系的角度,可以说我与他们比较有缘分,他们对我都很好,这也可以说是与我用功画画有关系,也许他们认为我是块“画画的料”。尤其是升到三年级,来到董先生的班上后,我渐渐重又获得了生活的信念,董先生既教会了我作画,同时也让我懂得如何面对人生,是他在我一生中情绪最为低落的时候,给了我力量和勇气,重新唤起了我的自信,使我又一次感到生活的美好,从“二等”公民的感觉之中完全彻底地解脱了出来。

董希文老师,同学私下都尊称他是“董大师”,他确实具有一种让人钦佩的大师风范,高高瘦瘦的身材,文雅的谈吐,平时总是不苟言笑,眉宇间透着一种威严,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敬畏之情,觉得他是那么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在我还是低年级学生,还是在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时候,我对董先生就已经怀有一种崇敬的心情。众所周知的著名油画《开国大典》,董先生把几位风云领袖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而我则更是有幸在此幅巨作草稿之时就已先一睹为快,这要感谢董先生的外甥女,我的同班同学黄秀良,是她趁先生不在时,偷偷将我带进董先生的房间。看着画稿,对董先生精湛的画艺,我已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董希文《开国大典》 230x400cm 1952年

( 第一版 印刷品翻拍)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董先生开始教我们班时,我正处于只顾埋头画画,独来独往的时期。他让我们画的第一个油画习作我还记得十分清楚,是画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老人长得很精神,穿着长袍,长髯垂至腹前,坐着看线装书。造型摆完,董先生就赴莫斯科访问去了,待他回来后,我们的习作也近尾声。那天课上,董先生在教室里巡视,从一个画板走到另一个画板,最后停在我的面前,我感到很紧张,这时就听董先生问:“宋怀桂,这张画是你画的吗?”我当时一愣,心里揣摸董先生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好还是不好,于是小声答道:“是啊,是我画的,您有什么意见,您尽管说。”董先生接下来的话使我喜不自禁,因为他夸我的画不像是出自一个女孩的画笔,画得很扎实,有分量,有雕塑感。我真是太高兴了,简直有点受宠若惊,看着眼前高瘦的身形,忽然想到古代那些令人仰慕、气度非凡的文人画家亦不过如此了。我的这幅画在班里被排在前几位,弄得全班的人都虎视眈眈,大有不服之气,而我却全然不在意,我只知道我不能辜负“董大师”对我的夸奖,我要加倍努力画得更好。后来董先生又摆了一个女人裸体,这次我更加用心去画,又得到了董先生的夸奖:“别看你是一个瘦瘦的女孩,画的画却是有千斤重!”并请前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来看画,也受到好评。在此之后,董先生对我就刻意栽培,在如何着光用色等方面给我许多珍贵的指点。可没曾想,他对我的精心栽培和重视在后来的反右运动中都成了他的罪状,他的名字上了大字报,说他是只培养像我这种“只专不红”的不良学生。面对这些攻击,董先生根本不予理睬,我也只能是更努力地去画画,以此来回报董先生对自己的栽培。

1956年年底,我和万曼的婚事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批示,真是天大的喜事!我头一个想到的就是要邀请董先生来参加我们的婚礼,董先生欣然接受,同时也不无感慨,由衷地说道:“没想到真被批准了,我为你们高兴!”婚礼那天,董先生带给我们两件十分珍贵的礼物。他专门请名家用很贵重的玉石为我和我丈夫每人刻了一个图章,分别刻的是“宋怀桂”和“万曼”,还送了我一个有上千年历史的汉玉印色盒,一直珍藏至今。我真是不知如何表达我的感激之情,特别是收到这么有纪念意义的礼品。

婚后女儿小红的出世,给我们两人的生活平添了许多辛劳和数不尽的乐趣。不久,我和万曼搬到当时所有名师的住宅地雅宝胡同大院,我们的邻居就是著名画家黄永玉,其他还有李可染、李苦禅、张仃、董希文等,他们中很多都是教授级大画家,能与他们住在一起,我感到很知足,这一定是有缘分,特别是我和他们相处得都很好。当然在刚开始时他们都还有所顾忌,带着试探的眼光,包括黄永玉一家在内,也是在我们住了几个月后才头一次请我去他家喝咖啡聊天。我很高兴听到他们说“你与别人讲的根本不一样”。是的,我从不去与别人争辩什么,也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歪。

宋怀桂(右二)、万曼(右一)与黄永玉(左一)、张梅溪

(左二)两家人在大雅宝院中的葡萄架下合影

1959年宋怀桂去保加利亚前与老师董希文先生在大雅宝甲二号院中留影

在当时一式的中山装年代,美院里许多人都喜欢自己动手量体裁衣,我也不例外,自己缝制了几件大襟布褂子,兰花布的、紫红色的,穿在身上自我感觉很不错。有一天,董先生来找我,说是院里让他画一幅宣传画,反映勤俭持家的主题,他想画一位家庭主妇在缝制衣服,想借我的一件大襟褂子,再请模特儿来穿,这一定很有中国味。我十分高兴能借给他,因为我想这也是一个报答他对我关怀和照顾的好机会。后来得知他还未找到合适的模特儿时,我便自告奋勇说:“董先生,如您不嫌弃,觉得我还合适的话,我愿意给您当模特儿。”可董先生考虑到我有小孩要照顾,白天又要上课学习,但我说:“我会匀出时间的。”就这样,我成了董先生的模特儿,我们每天画一些,时多时少,但这却给了我与他接近的机会,使我看到了董先生生活的又一面。他全然不像平常给我们的印象那样,是一个威严、拒人千里之外的人,相反却是十分平易近人,很亲切随和。他翻箱倒柜,把他年轻时画的画,在敦煌临摹的画都拿出来给我看,还拿出他收藏的许多名家的画,如石涛、八大山人、陈老莲等人的作品,并一一指点,使我学到了不少好东西。由于有机会和他在一起聊天,他的许多对人生、对艺术的看法,都使我受益匪浅。他的那幅以我为原形的招贴画,后来被放大,“十一”时同学们举着游行,并成了当时美院很有名的招贴画。董先生也送了我一张,现在存放在我保加利亚的家中,画中那缝衣少妇的眼睛及神情十分像我年轻时的样子。

董希文《勤俭持家》 纸本水粉 86X67cm 1958年

经过与董先生的这段接触,彼此间对对方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董先生对我绘画上也越发严格要求。对我的每一幅画,他都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缺点则更是毫不留情地指出,他直言我的失败,但同时又很鼓励,失败是自然的,再好的画家也不可能张张画都成功,作画时周围的环境、人的情绪、画本身对自己的感受等各种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成败,成功是建立在许许多多失败之上的……董先生对我的这些教诲,体现了一位艺术家对艺术执着追求的严肃态度。

许多年之后,当我重又伏案静思,回忆我的老师的时候,一种歉意不觉油然而起,我觉得有些对不起我的老师们。在异国的20多年,我弃艺从商,没能将老师们对我的期望变成现实,去做一名画家,从事美术工作。但我想不管怎么说,我所从事的工作还是与艺术有着不解之缘,像服装和壁挂设计。我始终都在尽力将老师们所传授给我的唯美的思想,那种对美的追求带进我的工作,我希望将我的生意艺术化,把商品变成艺术。

1960年见过董先生之后,我就再没有见到过他,他去世时年仅57岁。一代油画大师,他的早逝无疑对美术界,对国家是一大损失。像董先生那样有才华的人,如果还健在的话,毫无疑问一定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得知他去世的消息至今,我从不愿意听别人讲董先生在病榻上的事情,因为在我的印象里,我的老师董希文先生永远是高高的身材,帅气十足!他那高大的形象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1994626日于北京



往期回顾:(欢迎查看)

董希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  

董希文:关于壁画的形式和制作方法

董希文:《百万雄师渡长江》的一些创作意图  

听董希文自己说油画《开国大典》

董一沙:父亲在大雅宝的岁月(上)

董一沙:父亲在大雅宝的岁月(下)

邵大箴:为新中国增添了灿烂光辉  

詹建俊:董希文先生的“兼收并蓄”和“顺水推舟”  

许幸之:与董希文对谈艺术  

艾中信:董希文的创作道路和艺术素养  

    正:忆先生董希文:深沉的悲歌  

袁运生:董希文的艺术精神  

姚钟华:谈董希文先生的藏区写生兼议对景创作  

刘秉江:回忆恩师董希文  

范迪安:《一笔负千年重任——董希文艺术百年回顾》序  

董一沙:《董希文的艺术历程》(上、中、下)  

刘   新:董希文速写手稿遗珍  

李骆公:弱冠之谊——忆希文兄  

【视频】灵感高原||画家心驰神往的西藏  

水天中:董希文绘画艺术浅论  

李秀实:记董希文先生的写生课  

邵伟尧:“顺水推舟”因材施教 ——董希文美术教学法的核心  

靳之林:董希文为创建中国的美术教育体系做不懈的努力  

邵大箴:“绘画味”和董希文的《哈萨克牧羊女》

董一沙:珍爱生命 久远的记忆 回忆父亲董希文  

高    泉:无尽的怀念  

【展讯】大雅宝胡同甲2号文献研究展: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家的记忆  

张颂南:远方的思念  

祁海平:重读董希文  

周功华:油画民族化:董希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谷   嶙:和董先生在一起的日子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